
醫院動態
了解醫院最新資訊

我院成功舉辦市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溫州市三伏穴位貼敷療法(冬病夏治)標準化方案培訓》
作者:宋豐軍、李靈浙
來源:院辦
發布時間:2018/7/3 10:57:39
7月1日,由我院針推理療科舉辦的2018年市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溫州市三伏穴位貼敷療法(冬病夏治)標準化方案培訓》在金銀島大酒店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特別邀請了湖北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原校長王華博士,溫州市衛計委中醫處楊鄉雪處長,我院王慶來院長等領導和嘉賓,還吸引了全市各地約400余位醫療同仁參加,整個會場座無虛席。

此次繼教班的主題是在中醫藥“治未病”理論指導下,探討在三伏穴位貼敷療法(冬病夏治)方面,從藥物的選擇、制劑、穴位的選擇、敷貼病種的選擇應用、適應癥、禁忌癥、敷貼的注意事項等,形成統一的標準化方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在溫州地區推廣三伏穴位貼敷療法(冬病夏治),形成溫州特色。

會議開始之前,溫州市衛計委中醫處楊鄉雪處長做了重要講話,楊處長指出:“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繼承中醫、發展中醫是每位當代中醫人的使命和責任,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是中醫非常有特色的治療方法,不僅反應了中醫的治未病特色,同時也賦予的特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因此,傳承和打造具有溫州地域特色的三伏康養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舉辦這個培訓班,規范溫州的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顯得非常及時及必要。”

隨后,我院王慶來院長致歡迎詞,對與會的領導、嘉賓和來自各地的醫療同仁表示歡迎,并簡要介紹了我院及針推理療科的發展情況及冬病夏治的背景、發展、意義。

三伏穴位貼敷療法(冬病夏治)是利用三伏天期間外界陽氣最勝,通過外用藥物或其他的方法,來激發體內的陽氣,培本固元,以驅散體內未退之寒邪或伏藏在體內的痰瘀濕濁,恢復陰陽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是以治病和治未病為一體的非常有特色的擇時治病。

王華教授在會議上做了“針灸治未病研究——從理論到實踐”的學術報告,王教授從中醫學及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深刻地剖析了治未病的概念,提出“治未病,中醫學之本位,反映出中醫學本質特征,定位于中醫學最高境界;治未病之于現代醫學,反映醫學本質,有利現代醫學本位的回歸,順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引領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激勵著中醫人永恒追求”。“針灸,治未病之先驅,其起源遠古,促進人的健康;顧護人的本能,順應人的本性;作用經絡腧穴,激發人體潛能;雙向良性調節,防治作用獨到;應用手段多樣,操作方法簡便;幾無毒副作用,終生受益無窮”的特點,展現其在當今醫學中的獨特魅力,而造福于全世界人民。


從理論到實踐,王教授詳細的介紹了他與他的團隊這些年在治未病方面所做的一些成績,在中醫針灸早期診斷方法和技術的創新;疾病發生及其傳變規律的科學把握;針灸最佳介入時機的確定和選擇;強壯要穴具有保健作用的科學依據;腧穴配伍增效作用及其效應機制;針灸方法的正確選用與傳承創新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深入的剖析了“雙固一通”、“標本配穴”的內涵,即將具有固護先天之本(腎)和后天之本(脾胃)的強壯要穴與具有疏通經脈以通瀉病邪的常規用穴進行配伍,輔以適當的針灸技術,以改善患者體質和提高臨床療效的方法。并詳細了“雙固一通、標本配穴”在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糖尿病胰島抵抗、慢性心肌缺血效應、絕經后骨質疏松癥、類風濕性關節炎滑膜組織沉默信息調節因子相關酶及核轉錄因子、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等方面的臨床治療效應。

我院王慶來院長做了“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淺析適時養生及用藥”的精彩演講,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的講解了歷代醫家對養生名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觀點及認識,并提出了自己對千古養生觀點的看法,認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實質上強調了“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順勢養生原則,強調了養生在于順應自然之道, 需要適時調整生活方式以保持與大環境氣機變動的協調一致;“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實質在于固陽,對于當今“陽虛者十之八九”的現代人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他還詳細地解釋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對臨床譴方用藥的重要指導意義,并提出如何利用“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來指導中醫適時養生。

在隨后舉行的講座上,我院劉剛主任、吳惠明主任、鄭士立主任、宋豐軍主任、宋曉紅主任、胡欣欣副主任為參會的同仁們作了精彩的專題講座。主講者詳實生動的案例分析、風趣幽默的語言把看似枯燥單調的專業知識講座變成了一場豐盛的學習盛宴。






此次市級中醫藥繼教班的成功舉辦,展示了祖國傳統醫學的璀璨奪目、博大精深,讓人受益匪淺。我院針推理療科將持續全面改進“硬件”、“軟件”、“管理”質量,為患者提供合理、安全、優質化、標準化的服務。
熱點新聞
版權所有:溫州市中醫院 Copyright (C) 2005-2012 www.wzsz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WWS標2011022800010號 浙ICP備15041147號-1 浙ICP備15041147號-2
技術支持:聯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