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醫院最新資訊

鄭友陶先生傳略
鄭友陶(1894—1980),原名國康,字全臣,又名源來,號益園,浙江永嘉人。清光緒二十年,鄭友陶出生于永嘉縣昆陽鄉鄭山村,其祖上為世代耕讀之家,并以岐黃濟世,愈人疾苦于鄉間。鄭氏幼承家學,由其父鄭乃成發蒙,習經學、小學;至16歲時,因其小弟一場當時無法醫治的病癥而亡故,使他更有志于醫學事業,發誓要學好精湛的醫術,懸壺濟世,救人性命。由此鄭氏問學于當地先賢徐定超、李文標兩先生,遍覽諸子百家,時能賦詩作對,對歷法、醫術造詣尤深,《醫學三字經》、《湯頭歌》等醫學古籍也早已熟誦如流。至成年時,鄭氏就讀于由英國偕俄會傳教士蘇慧廉在溫州所創辦的教會學校“藝文學堂”并肄業,能通曉英、日、德等國文字及梵文。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鄭氏遷居溫州城區信河街倪衙巷益園,此間又拜海派名醫惲鐵樵先生為師。民國十一年(1922),浙江省永嘉縣警察局根據鄭氏呈請,發給其行醫執照,允許在永嘉縣三港殿前(現為溫州市區三官殿巷)第七號門牌行醫;1924年,溫州工商界開明紳士蔡冠夫、陶履臣、陳子明等人募辦慈善機構“永嘉普安施醫施藥局”(現溫州市中醫院前身),此時鄭友陶先生醫名漸隆,旋即受聘于“普安局”任常駐醫師。鄭氏平日在診治過程中遇到疑難雜癥時,便常與池仲霖等“普安局”名醫互討、請教,探究醫術;1932年,溫州藥界同業發起編寫《修正丸散膏丹配制法全集》,鄭友陶與陸幹夫、張玉生、鄭平州、劉玉如、潘棣輝等“普安局”名醫為校正者,鄭氏并為之題詞:“惟精惟一”。
鄭友陶先生平日給患者診病時,常常先以醫哲之理于患者,其后再予以開方。當時永嘉詩人陳繼嚴經鄭氏診治病愈后,敬贈一個黃銅墨盒,上面鐫刻著他對友陶大醫士的謝意和評語:“能以詩人的感覺,探究病源,自然是知人所不知,治人所不治了”。另如民國時期溫州知名女畫家魯聞和發明家王蕙荃也都曾因鄭氏的診治,而親繪茶具并題贈留念。
解放后,由于“普安局”停辦等各種原因,鄭友陶先生經省衛生廳批準,繼續在家開業行醫。“文革”期間,鄭友陶先生家中的書籍和他自己的著作,都被紅衛兵破“四舊”抄家而毀于一旦。鄭氏曾有詩言:“千書焚已付秦灰”來表示憾惜。
“文革”浩劫,使鄭友陶先生感到失望,好在他先前曾受到佛學家弘一大師和周孟由先生的思想影響,其后半生隱居在樂清城北的三子家中,潛心鉆研佛學,每日精勤打坐、誦經,安度他的極樂世界,正如以其悟道的心語所說“卅年不作醫門話,偷取蓮宗獨養真”。
鄭友陶先生有孫女明霞女士自學成才,承其祖業。
(編者注:本文根據鄭友陶先生之孫女明霞女士提供的資料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