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醫院最新資訊

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異常所致的疾病,屬中醫的“痹證”范疇,系由濕濁瘀阻,留滯關節經絡,氣血不暢所致。以趾、指等關節紅腫疼痛,或伴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病久則痰瘀互結,留滯關節,損傷肝腎。
一、診斷
1.多以單個跖趾關節,猝然紅腫疼痛,逐漸痛劇如虎咬,晝輕夜甚,反復發作。可伴發熱,頭痛等癥。
2.多見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風家族史。常因勞累、暴飲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飲酒等誘發。
3.初起可單關節發病,以第一跖趾關節為多見。繼則足踝、足跟、手指和其他小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甚則關節腔可滲液。反復發作后,可伴有關節周圍及耳廓、耳輪及趾、指骨間出現“塊瘰”(痛風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發作期白細胞總數可增高。
必要時做腎B超探測,尿常規,腎功能等檢查,以了解痛風后腎病變情況。
二、治療
1.濕熱蘊結
主證:下肢小關節卒然紅腫熱痛、拒按,觸之局部灼熱,得涼則舒。伴發熱口渴,心煩不安,搜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祛濕,通絡止痛。
用方:二妙散合五苓散加減:廣金錢草、忍冬藤各30克,制蒼術、川黃柏、苦參、炒玄胡、徐長卿各10克,川牛膝、薏苡仁、土茯苓、澤瀉、山慈菇各15克,生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2.瘀熱阻滯
主證:關節紅腫刺痛,局部腫脹變形,屈伸不利,肌膚色紫暗,按之梢硬,病灶周圍或有塊瘰膠結,肌膚干燥,皮色暗藏。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黃,脈細濕或沉弦。
治法:清熱化瘀,逐濕通絡。
用方:1、逐瘀齲痹湯加減:土茯苓、生薏該仁各30克,制蒼術、川黃柏、桃仁、紅花、制膽星、川芎、廣地龍各9克,當歸、威靈仙、赤芍、防己、炒玄胡、露蜂房各12克。每日1劑,水煎服。
3.痰濁阻滯
主證:關節腫脹,甚則關節周圍漫腫,局部酸麻疼痛,或見塊瘰硬結不紅。伴有目眩,面浮足腫,胸脘痞悶。舌胖質暗,苔白膩,脈緩或弦滑。
治法:化痰祛瘀,通絡止痛。
用方:桃紅飲合二陳湯加減:桃仁、紅花、川芎、陳皮、制半夏、廣地龍各10克,當歸12克,赤芍、生地、威靈仙、浙貝母各15克,生牡蠣(先煎)30克。每日1劑,水煎服。
4.肝腎陰虛
主證:病久屢發,關節痛如被杖,局部關節變形,晝輕夜重,肌膚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頭暈耳鳴,額紅口干。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強筋壯骨。
用方:知柏地黃丸加減:熟地、生地、山萸肉、川黃柏、肥知母各12克,山藥、澤瀉、茯苓、懷牛膝各15克,補骨脂、炒杜仲、威靈仙、丹皮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