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醫院最新資訊

如今,線上辦公、線上購物、線上教育、線上醫療蓬勃發展并同線下經濟深度交融,在不經意間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其正在以高速度、廣輻射的態勢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與此同時,對數據經濟的愈發依賴可能會放大其發展的脆弱性。關鍵數據或網絡系統一旦遭到攻擊、侵入、干擾、破壞、泄露或者非法獲取、非法利用以及意外事故,可能會給經濟社會運行造成損失,對社會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從2021年國家網信辦下架滴滴APP,對滴滴進行網絡安全審查,到2022年滴滴因涉及非法收集個人信息,出賣國家信息安全,被處以人民幣80.26億元的罰款。滴滴事件讓數字安全問題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當前,數據泄露呈現出態勢日益加劇、主體日益多元、范圍日益廣泛、行業日益復雜的特征,同時許多網絡平臺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限收集的問題頻現。數字經濟若不加以約束,讓其長期“野蠻生長”,會逐漸侵蝕產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基礎,破壞數字生活的安定有序,因此要把數字經濟安放在法治的泥土里健康發展。
堅持把法治作為基礎性手段,厚植數字經濟創新創造的土壤,營造數字社會健康發展的環境。一是系統梳理現行的數字經濟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戰略規劃,我們要從立法初衷出發,針對突出問題,正確把握現行數字經濟發展下的制約短板、執行效果。二是完善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細則。因法律法規具有滯后性,通過實施細則的補充和豐富,可以完善數字經濟安全的法律供給,進一步提升法律供給的針對性、精準性和時效性。三是引導公眾廣泛參與。一方面我們要充分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及時將數字經濟安全防控的好做法、好經驗、好政策上升至固化的法律。另一方面,我們要提升公眾的數字經濟法治意識,在民主立法、人民調解、舉報投訴等法治環節,為公眾參與治理過度收集用戶信息、網絡暴力等失序行為提供更多機會和渠道,通過群策群力強化“數字人權”的法治保障,讓數字時代的法治更加有溫情。
依法而治,順法而為,為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筑牢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