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醫院最新資訊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每年4~7月及9~11月高發,手足口病從感染到出現癥狀約為2—10天,平均3—5天。臨床表現多以發熱,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為主,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癥狀。
手足口病的特點是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留疤。患兒通常病情癥狀較輕,呈自限性,一般預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復。少數重癥患兒的病情會快速惡化,出現神經系統并發癥和多器官衰竭,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手足口病是是我國丙類傳染病,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5歲及以下兒童常見急性傳染疾病。
主要經糞-口途徑、呼吸道飛沫、接觸患兒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傳播。
如何預防?
進入高發季,日常預防主要是要講衛生,如勤洗手、少聚集、常通風,衣物、被褥、毛巾和尿布等應經常更換和在太陽下晾曬;日常用品和兒童玩具定期清潔和消毒;奶具、餐具等要煮沸消毒;以及盡量不要與患兒擁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
另外,適齡兒童接種疫苗仍然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使用的手足口疫苗是針對腸道病毒EV71型的滅活疫苗,可有效預防腸道病毒EV71型引起的重癥手足口病。建議6個月至5歲適齡兒童及早接種。接種手足口(EV71)疫苗雖然不能預防所有手足口病,但將會顯著減少手足口病重癥和死亡的發生。建議≥6月齡的寶寶,在流行季節前2月接種EV71疫苗,接種年齡越早越好,最好在12月齡前打完2針。
怎么識別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潛伏期為2-10天,平均3-5天。孩子會出現發熱、食欲不振等癥狀,還會在口腔、手、足、臀等部位黏膜、皮膚出現紅疹或小皰疹。一般情況下,手足口病7天左右可以自愈,但也有很小比例發展為重癥。如果孩子出現以下癥狀,請速速就醫:
①持續不退的高熱(體溫高于 38.5℃ 三天以上);
②精神萎靡、嗜睡、不吃東西、有頻繁惡心、嘔吐;
③驚鬧不止、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增快、面色蒼白(退熱后也不緩解);
④肢體頻繁抖動、驚跳,睡眠受到嚴重影響;
⑤頭痛、眼球上翻、出冷汗、甚至驚厥發作。
手足口病傳染性強,請大家盡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外出“遛娃”做好防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