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醫院最新資訊

“我那時做得很平常,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追憶著70多年前的烽火歲月,今年90歲的姚洪禎老人不好意思地說。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個珍藏多年的盒子,里面的一枚枚紀念章,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無不訴說著太多歷史的滄桑。
既當醫生又當護士
采訪時,由于聽力不好,老人的老伴——夏阿姨在旁邊充當了翻譯。夏阿姨介紹說他最近幾年記憶力下降,很多東西都記不住了。但聊起70多年前的事情,老人突然間好似回到了那段炮火紛飛的歲月,他雙眼熠熠生輝,滿臉激動,準確地報出了70多年前的具體年份、月份,甚至那天的天氣。
老人出生在山東泰安。1945年7月,14歲的他碰到了村里有個去參軍的男青年,他就纏著這個男青年,瞞著家人,也參加了革命,成為山東軍區魯中一分區衛生處的一名小通訊兵。
后來因為連隊里缺少衛生員,這名稚氣未脫的小通訊兵就成了衛生員。老人說,那時的名稱叫“護理員”,好比是現在的護工,干的都是雜活,比如生煤球、搞衛生等。當時帶他的一名女醫生看他人比較機靈,就在空閑時教他認識藥名以及簡單的醫學知識,比如什么病用什么藥。就這樣,每天教幾個,他也學會了基礎的護理知識。漸漸地,他也能獨當一面。1946年5月,他正式成為山東軍區魯中一分區司令部的衛生員。
作為衛生員,他每天干的活就是在烽火硝煙的戰場上搶救從火線上退下來的戰士們,主要是外傷包扎。“我是既當醫生又當護士。”老人笑著調侃,由于一個連只有他一名衛生員,大家出現什么不適都去找他。除了看病、包扎傷口,他還要為戰士們提供各種保健服務。由于戰士們從戰場下來都滿身疲憊,他都要事先一鍋鍋地燒好開水,端給大家泡腳,以驅除疲勞;碰到有傷風感冒的戰友,他就煮生姜水給他們喝;對于長疥瘡的戰友,他用硫黃在開水里泡開,給他們擦身體。
在部隊成長成才
1947年3月,參加山東萊蕪城南伏擊戰,負責戰地救護工作;1948年9月及12月,參加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宿縣阻擊戰,均負責戰地救護工作;1949年2月,任三十五軍見習醫務員,并參加兩浦攻堅戰……
一場場曾經出現在我們歷史書中的戰役,老人都親身經歷過。提起這段不可磨滅的紅色歲月,老人滿懷深情:“部隊是個大熔爐,讓我成長成才,實現人生價值。”他說從1946年開始,一直到1948年,他當了3年的衛生員,一直都沒有想到他一個小小的衛生員也能提干。因為比起穿越槍林彈雨的戰友們,他覺得自己的工作不值一提。1948年解放濟南府時,他跟隨所在的連隊回到了他的老家——山東泰安,在當地修整。有一次,他去衛生處向上級領導請示有個傷員轉院事宜,領導看到他能力較強,就問他在連隊里擔任什么職務。當得知他還一直是衛生員時,領導連連說沒想到。就在那一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1年3月,他來到三十五軍擔任軍醫,終于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軍醫夢”。此后,他又先后擔任四九團衛生連連長兼主治軍醫、浙江舟山軍分區衛生所所長兼軍醫、南京軍區第二文化學校門診部副主任。
成為中醫院“大當家”
1966年,老人由部隊轉業,來到溫州大醫院擔任“管家”,先后擔任溫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現溫州市人民醫院)黨支部書記、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現溫州市中心醫院)護士學校副校長。
1984年,溫州市中醫院組建了以醫療專業人員為主的領導班子,姚洪禎任溫州市中醫院黨支部書記,改變了醫院長期無正職書記的局面。
“當時醫院條件很差,百廢待興。”老人說,當時的溫州市中醫院非常簡陋,藥房上面全是蜘蛛網,開會時,沒有椅子,大家只能坐在裝中草藥的麻袋上。院子里雜草叢生,他帶頭帶領全院職工拔草。經過多方努力,在醫院領導班子的帶領下,于1984年開工建設新的4層門診大樓,為以后近10年的醫院業務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保障;此后,在姚洪禎以及醫院領導班子的帶領下,醫院開展了獎勵工資制度,打破了平均主義思想,大大提高了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了醫院后期業務和經濟的發展。
夏阿姨告訴記者,直至今日,盡管因為年齡增長記憶力略有減弱,但他對中醫院的發展依然很關心,醫院每兩月一期的院報,他總是一字不落地看完,醫院的大小事情他都了如于心。
前半生歷經炮火,后半生只愿歲月靜好,這也是很多像姚洪禎老人一樣“平凡但不平常”的老黨員最樸實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