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醫院最新資訊

近日,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成都舉辦,主題為 “弘揚時代精神 共建網絡文明”。網絡文明是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文明形式。習近平主席指出,互聯網已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主陣地、最前沿,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醫療行業作為網絡媒體高度重視的群體,一直處在網絡斗爭的第一線,隨著網絡醫療的日益普及,許多醫生通過注冊自媒體賬號在網絡平臺發布醫療相關的圖片和以科普為主的視頻。伴隨此類醫生群體的日益壯大,頻頻出現造假“醫生”人設、利用信息差去打造熱度的視頻,更有甚者借此售賣假藥,極大影響醫療公信力,消耗醫患信任。如何加強自媒體監管,在數字醫療浪潮中書寫“文明”新篇章,已經成為新的時代課題。
一、推陳出新的運營模式,鼓勵科普多元化傳播。
與傳統媒體相同的是,醫療新媒體的運營涉及內容創作和傳播、與讀者進行互動探討。創新的是,由于隸屬于醫院等醫療機構下,其目的更多的是與患者建立聯系、提供有價值且專業的醫療信息,從而提升信任度,最終將患者與醫療機構進行連接。
現階段許多醫院鼓勵醫護人員主動投稿,以醫院社交媒體賬號、網站等平臺作為橋梁,用故事帶給受眾正向思考,用內容輸出提高患者健康知識素養,與深耕雜志期刊的內容不同,科普文章更講究其傳播性,將晦澀難懂的醫療術語轉變為簡單明了的內容,通過短視頻、文字、漫畫等形式進行健康科普,便于公眾接受和理解。近日,2024年全國科普日溫州主場公布了一系列的科普榜單,其中溫州市中醫院護師林李素的視頻《穴位按壓幫助腫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獲得年度科普作品。該視頻以傳統中醫適宜技術穴位按壓為導向,通過通俗易懂的動作指導,讓復雜的中醫知識變得易于理解。
近年來,為提升中國公民中醫藥文化素養及健康素養水平,我國大力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并提出各地要加強科普激勵政策,引導居民個人真正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監測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呈現持續增長態勢,2023年達到29.70%,取得明顯成效。
二、嚴守科學底線,加強醫療自媒體監管
在這個“刷時代”,人人皆可成為自媒體,在網絡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門檻的降低必然會帶來一些不良影響。為賺流量的新媒體人拋出諸如“臉上出現黃褐斑,就是臉上有淤血”等博眼球的話題,販賣焦慮,從而讓受眾購買其推薦產品,其影響程度輕則改變人們對醫療知識的正確認知,重則可能危害生命健康。尤其是中老年人這一群體,對所謂的保健品“深信不疑”,用指定產品代替處方藥。這一舉措,不僅誤導公眾,甚至損害醫療科普的公信力。對醫療自媒體,不能聽之任之,應加強監管。中央網信辦專門開展“清朗·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整治”專項行動,重點整治五類突出問題中包含了“偽科普”“偽知識”混淆視聽。與此同時,各類平臺也在醫療健康領域推出自己的社區治理公約,打造健康有序的平臺。
當傳統醫療逐步更新迭代為數字醫療,在網絡文明建設中,不同平臺對創作者的認證審核應建立統一標準且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避免“一刀切”,導致真正的醫療科普受阻。在遏制亂象的同時,一批并非為了利益而是出于熱愛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的作品在網絡中不斷更新,例如由婦科醫生轉為全職博主的六層樓,協助女性建立對自己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認知,幫助大家正確看待自己,從而更好地愛護自己。當醫護人員上下一心為一個目標而奮斗時,在奮不顧身地救治患者時,正視醫患關系,我們所能看到的不應該是偏見和隔閡。愿他們所述展望未來堅定信念的話語就像落在我心間的種子,期待春暖花開之際,在心中破土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