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醫院最新資訊

為了適應和滿足當前公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2024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修訂并發布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24年版)》(簡稱“健康素養66條”)。
一起來學習新版“健康素養66條”,提升健康知識和技能,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第64條 發生建筑火災時,撥打火警電話119,會自救逃生。
所處房間發生火災,如火勢處于初起階段,應使用正確方法將火撲滅;如火勢較大無法撲滅,應盡快逃生,逃生時應關閉著火房間的房門,防止煙火向外蔓延。
所處房間外發生火災,應先用手試探房門和門把手溫度,如已發燙或有煙氣從門縫進入屋內,則不要開門,要用浸濕的毛巾、抹布等堵住門縫,防止煙氣進入,同時用水澆濕房門降溫,并撥打119報警電話等待救援,切不可貿然逃生。可到外部沒有煙氣的窗口邊,通過呼喊、揮舞鮮艷的衣物或手電筒發出求救信號,告知救援人員自身所處位置。
如果房門溫度正常,可開門縫觀察,當逃生路線沒有受到煙火威脅,判斷可以順利逃生的情況下,要及時撤離到戶外安全的地方,建議家中常備防煙面罩,并學會正確使用方法,逃生時可避免受到有毒煙氣侵害;如觀察到逃生路線有少量煙氣,要冷靜判斷能否安全到達室外安全場所,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逃生,特別要指出的是,當自身所處環境相對安全(例如:所處房間與外界有耐火等級較高的門窗阻隔)的時候,固守待援往往比轉移逃生更加安全。
逃生時如遇火災煙氣,要降低姿勢以減少吸入煙氣和提高能見度,必要時貼近地面匍匐前進。火災逃生時不要貪戀財物,不乘坐電梯。
撥打火警電話119,要講清楚火災地址、起火部位、主要燃燒物、火勢大小、有無人員被困等基本情況,留下報警人姓名和聯系電話。
第65條 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地震時,選擇正確避險方式,會自救互救。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地質作用或地質現象,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類型。地質災害避險應把握三個緊急撤離的原則,即隱患點發生強降雨時要緊急撤離、接到暴雨藍色及以上預警要緊急撤離、出現險情或對險情不能準確研判時要緊急撤離。
遭遇滑坡,首先要保持冷靜,迅速環顧四周,向較為安全的地段撤離,不能順著滑坡體滑動的山坡跑,應向滑坡的兩側跑。當處在整體快速移動的滑坡體上但又來不及跑離時,要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體。遇滑坡逃離時,切記不要顧及個人財物。
遭遇崩塌,如果身處崩塌影響范圍一定要繞行;如果處于崩塌體下方,應迅速向兩邊逃生,越快越好;如果感覺地面震動,也應立即向兩側穩定地區逃離。
遭遇泥石流,不要沿溝谷上下跑,應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快速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不要在土質松軟的斜坡停留,以防斜坡失穩下滑,也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陡峭山坡下方。泥石流發生時,越高的地方越安全。
發生地震時,避險原則是伏地、遮擋、抓牢。感到地面震動時,立即就近臥倒在地,在桌子下、床下躲避,雙手抓住旁邊的固定物防止身體滑動。不要擅自跑動,否則容易被震落的建筑裝飾物砸傷。
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點。住高樓者,不要跳樓,不要使用電梯。撤離到室外后,要避開高大建筑物、立交橋、電線桿、廣告牌等。震后不要立即返回建筑物內,以防余震發生。
如果地震被埋,要堅定生存信念,尋找和開辟脫險通道,保存體力,不要大喊大叫,可用磚頭、鐵器等有規律地擊打管道或墻壁發出求救信號,盡量尋找和節約食物、飲用水,設法延長生命,等待救援。
震后救護傷員時,要立即清理口鼻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對出血部位及時止血、包扎;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
第66條 發生洪澇災害時,選擇正確避險方式,會自救互救。
洪澇災害包括洪水災害和雨澇災害兩類,多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發、河水泛濫、淹沒農田、毀壞環境及各種設施等現象。嚴重的洪澇災害會誘發山崩、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屬于重大、頻發、面廣的自然災害。
預防洪澇災害,要關注天氣預報,多雨水季節不去山區河道等危險地帶。注意洪災預警,特別是發生持續暴雨時,要高度警惕。接到洪災預警時,要根據政府要求,有序轉移到地勢高、地基牢固的地方。關閉煤氣閥門和電源開關,防止次生災害發生。
遭遇山洪,要果斷躲避。溪、河洪水迅速上漲時,不要沿著河谷跑,應向河谷兩岸高處跑。住宅被淹時,要向屋頂、大樹轉移,可用繩子將身體與固定物相連,以防被洪水卷走,并發出呼救信號,積極尋求救援。落水者要盡可能地保存體力,利用門板、桌椅、木床、竹木等漂浮物轉移到較安全地帶。不要貪戀財物,以免喪失逃生機會。
對于救上岸的淹溺者,不要控水,盡量將其置于側臥位,注意擦干身體并保暖。如果溺水者意識不清,迅速清理口鼻異物,保持氣道通暢。對呼吸心跳停止的溺水者實施心肺復蘇,對有外傷的給予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