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醫院最新資訊

在浙江的竹林深處,一位中醫師駐足凝望。竹葉間漏下的斑駁光影,恰似《黃帝內經》中“天地合氣,萬物生長”的古老箴言。二十年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此發軔,如今與岐黃之道形成跨越千年的思想共鳴,共同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東方智慧。
中醫典籍中“天人相應”的哲學理念,與“兩山”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傷寒雜病論》強調“四時陰陽,萬物之終始也”,正如“兩山”理論揭示的生態規律:自然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恰似人體經絡系統,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衡都會引發連鎖反應。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常能觀察到環境惡化帶來的健康危機:霧霾天氣導致呼吸科門診量激增,水體污染引發消化系統疾病高發,這些病例都在印證著生態破壞對生命系統的致命傷害。
中醫藥的生存發展更與生態環境休戚相關。道地藥材的培育需要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川芎必得岷江之水潤澤,浙貝母需雁蕩山霧氣滋養。當某些地區為追求短期經濟利益濫伐森林、圍湖造田時,不僅導致珍稀藥材絕跡,更使中醫藥傳承遭遇“無米之炊”的困境。這讓我想起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強調的“欲求長壽,當先治生”,警示后人守護自然就是守護生命本源。
岐黃之術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古代醫家采藥遵循“發不損枝,取不傷本”的原則,這種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兩山”理論不謀而合。某些中藥企業建立“林下種植”基地,讓黃精、七葉一枝花等藥材在天然林環境中生長,既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又提升了藥材品質。這種實踐印證了“保護生態即發展生產力”的深刻道理。
站在“兩山”理論提出二十周年的新起點,中醫人更應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踐行者。我們正在探索建立中藥材生態種植標準,推廣綠色煎藥技術,用實際行動詮釋“綠色青山就是健康靠山”的理念。當針灸銅人與生態監測數據在智慧醫療系統中交匯,當本草綱目與衛星遙感技術共同守護地球生命共同體,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醫學的進步,更是文明形態的躍升。
從《黃帝內經》到“兩山”理論,中華文明始終在訴說著同一個真理:人類對自然的每一次掠奪,終將以健康代價償還;每一次溫柔以待,都將收獲生命的饋贈。讓我們攜手守護這方綠水青山,讓岐黃之道在生態文明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東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