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醫院最新資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燒燙傷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搗蛋鬼”!它總是趁我們不注意,偷偷給我們來個“熱吻”,疼得我們哇哇大叫。為了把這個“搗蛋鬼”趕跑,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燒燙傷預防的知識,守護自己的安全!
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了解燒燙傷的危害:應認識到燒燙傷不僅會導致皮膚損傷,還可能引起感染、疤痕等長期問題。了解燒燙傷的嚴重性,有助于提高防范意識。
參與安全教育活動:學校和社區可以組織燒燙傷預防的主題活動或講座,讓學生參與討論和互動,加深對燒燙傷預防的認識。
遠離火源與高溫環境
避免好奇心驅動:應認識到火源的危險性,不因好奇而去觸碰火源,避免因一時沖動而造成傷害。
注意戶外活動的安全:在參與戶外活動時,如夏令營、野炊等,應了解戶外活動中容易造成燒燙傷的注意事項,例如,燒烤時的火焰和熱炭。同時,還應了解如何如保持安全距離、穿戴防護裝備等。
注意廚房安全
學習烹飪技能:應學習基本的烹飪技能和廚房安全知識,了解如何正確使用廚房工具和設備,避免因操作不當而發生傷害。
與家長共同參與廚房活動:應與家長一起進行烹飪活動,學習正確的烹飪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項,增強廚房安全意識。
防止容器傾倒:不要將高溫或盛有熱液的容器放置在桌子邊緣,帶把手的容器應將把手向內放置,避免孩子碰撞導致容器傾翻造成燙傷。
正確使用電器設備
學習電器安全知識:應了解電器設備的基本安全知識和操作規程,知道如何正確使用電器設備,避免因誤操作而引發觸電事故。
謹慎使用移動設備:在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時,應注意不要長時間貼近身體,避免過熱引發燙傷。
謹慎燃放煙花爆竹
遵守燃放規定:應了解所在地區的煙花爆竹燃放規定,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安全規定,不在禁放區域燃放煙花爆竹。
不嘗試自制煙花爆竹:應認識到自制煙花爆竹的危險性,不嘗試自己制作或參與類似活動,確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養成安全生活習慣
取暖時:長時間貼身佩戴熱水袋、暖寶寶等物品時,應該對其溫度范圍有所了解,皮膚和熱源之間還應采取一定的隔離手段,比如使用毛巾進行妥善包裹,避免長時間接觸皮膚造成低溫燙傷。
使用熱水時:應先放冷水再放熱水,確保水溫適中。如果使用的是可調節水溫的水龍頭,確保將其溫度調節至冷水一側。如果使用的是恒溫水龍頭,可以將其溫度設定在適中的溫度,這樣下次放水時不會過熱。
掌握急救知識
了解附近的安全設施:應了解學校或社區附近的安全設施,如消防栓、滅火器等的位置和使用方法,以便在發生火災或其他緊急情況時能夠迅速采取行動。
學習急救技能:應學習基本的急救技能,如燒燙傷“沖、脫、泡、蓋、送”應急處置原則、火災逃生技巧、心肺復蘇和包扎止血等,以便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及時采取正確的救助措施。
燒燙傷應急處置遵循的“沖、脫、泡、蓋、送”原則:
“沖”:盡快用流動清水輕輕沖洗創面,持續15-30分鐘,以便快速釋放接觸皮膚的熱量,減少熱量向深層組織擴散,減輕局部滲出,減少或避免水皰的形成。不要用冰塊直接接觸創面冰敷,避免二次傷害。
“脫”:在不影響創面處理的情況下,經沖洗或浸泡后,小心除去或剪開創面粘連或鄰近的緊身衣物。不要用力撕扯創面粘連的衣物,以免把表皮同衣物一起撕下。不要挑破水皰,保持表皮的完整能降低感染風險。
“泡”:如果疼痛明顯,可浸泡在冷水中,持續15-30分鐘。浸泡能夠降低創面溫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于緩解腫脹和疼痛。燙傷面積大、年齡小、年老體弱者,不宜浸泡過久,以免體溫下降過度,誘發休克或延誤治療。
“蓋”:用清潔的紗布、毛巾、棉布等輕輕覆蓋創面,保持創面清潔,避免感染。切忌在創面涂抹有顏色的外用藥物,如紅汞、紫藥水等,以免影響對創面面積的判斷。切忌在創面涂抹牙膏、花生油、蛋清、蝦油、醬油、鹽、醋及民間秘方,以免加重創面感染、影響對創面深度的判斷。
“送”:除非創面極小可以自行處理,受傷后都應及時送往具備燒燙傷急救能力的醫療衛生機構進一步治療。創面面積大、傷勢重者,應直接送至專科住院治療。如果燒燙傷狀況已危及生命,應盡早實施心肺復蘇等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