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醫院最新資訊

一、什么是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亦稱高原病,是人體急速進入海拔25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壓低氧環境后產生的各種不適,是高原地區獨有的常見病。常見的癥狀有頭暈、頭痛、失眠、食欲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頭痛是最常見的癥狀,常為前額和雙顳部跳痛,夜間或早晨起床時疼痛加重。肺通氣增加如用口呼吸,輕度活動等可使頭痛減輕。高原病根據發病急緩分為急性、慢性兩大類,再根據低氧突出損害的器官系統進行臨床分型。
急性高原反應:急性高原反應進入海拔2500米以上時,第1-2日癥狀最明顯,后逐漸減輕,大多6-7日基本消失,少數可持續存在。主要表現為頭痛、記憶與思維能力減退、失眠及多夢等。呼吸深、頻率增加、心動過速。部分患者發紺、血壓升高,并發急性腦水腫、肺水腫,危及生命。
慢性高原反應:出現急性高原反應持續3個月以上,癥狀仍然持續存在,可有心悸、氣短、食欲減退、消化不良、手足麻木、顏面水腫,有時發生心律失常或短暫性昏厥。
二、為什么會有高原反應?
高海拔上的空氣稀薄,空氣中含氧氣濃度低,氧分壓低,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氧分壓越低,機體對缺氧能力適應不足,造成缺氧,影響血液載氧、氣體交換和釋放速度,中樞神經系統對缺氧敏感,從而誘發高原反應。一般認為,進入2500米以上,在環境溫度相對較低、紫外線強烈、體力活動過度、部分人群由于個人體質原因或患有基礎疾病,由平原快速進入到高原或者從低海拔快速進入到高海拔地區就有可能誘發高原反應。
三、高原反應的預防措施
1. 適應性上升:盡量選擇海拔逐漸升高的路線,給身體充分的時間適應高原環境。避免迅速上升,特別是在初到高原時,應停留一段時間進行適應。
2. 充足的休息:在高原地區,休息是預防高原反應的關鍵。在剛到達高原地區的頭幾天,要盡量減少劇烈運動,保持充足的休息時間,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適應高原環境。
3. 適度的飲食:高原地區的氣候和環境對消化系統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高原地區要注意飲食的適度。避免暴飲暴食和過度飲酒以及服用鎮靜催眠藥,需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
4. 充足的水分攝入:在高原地區,由于氣候干燥和水分蒸發快的原因,加上高原反應可能引起嘔吐和腹瀉等癥狀,因此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防止脫水。
5. 避免過度勞累:高原地區的氧氣含量較低,身體需要更多的氧氣供應。因此要避免過度勞累,尤其是在剛到達高原地區的頭幾天,不要進行劇烈的運動或者長時間的體力勞動。
6. 保持心情愉快:心情愉快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和適應能力。在高原地區,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避免過度焦慮和緊張,可以進行一些放松和娛樂活動,保持心情愉快。
7. 藥物預防:可以備用一些簡易藥物,如解熱鎮痛藥阿斯匹林和乙酰氨基酚可預防高原性頭痛。還可以備用速效救心丸、呋塞米片、葡萄糖、地塞米松、乙酰唑胺等藥品以備不時之需。
四、哪些人群不適合到高原地區?
1. 各種器質性心臟病,顯著心律失常,高血壓3級(極高危),各種血液病,近1年來腦出血、腦梗疾病患者;
2.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度以上阻塞性肺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氣腫、活動性肺結核、塵肺病;
3. 糖尿病未獲得有效控制,患有癔病、癲癇、精神分裂癥等疾病患者;
4.現患重癥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體溫在38℃以上或38℃以下但全身及呼吸道癥狀明顯者,在病愈前,應暫緩進入高原;
5.曾確診患過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血壓增高明顯的高原高血壓、高原心臟病及高原紅細胞增多癥者等。
五、急性高原反應急救處理方法 高原反應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對大多數人來說,癥狀會在適應高原環境后自行消失。但對于某些人來說,特別是存在慢性疾病或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可能會出現急性高原反應,如果癥狀持續較長時間或者癥狀逐漸加重,不能大意,要第一時間撥打120尋求醫療幫助。如果在野外距離醫療點較遠,請迅速采取以下措施先行開展自救:
腦水腫的急救方法:出現頭部劇烈疼痛、嘔吐、意識模糊等癥狀要考慮腦水腫可能。撥打120求救的同時,第一時間下撤到較低海拔地區是最佳選擇,不要停留在原地等待救援。在高原地區多有冰雪,使用頭巾或者帽子包入冰雪,制成簡易冰帽,降低腦部的溫度,使腦細胞的代謝降低,讓水腫發生速度降低。
肺水腫的急救方法:出現咳喘、痰液增多、口唇青紫、呼吸困難等癥狀要考慮肺水腫可能。撥打120求救的同時,第一時間下撤到較低海拔地區是最佳選擇,不要停留在原地等待救援,迅速趕往最近醫療機構就診。不要讓病人躺臥,需要呈坐位或半臥位休息,兩腿下垂,立即充分吸氧,如有便攜式氧氣瓶,吸入氧氣時將濕化瓶內加入50%-70%酒精,高流量吸入氧氣。
最后,再次呼吁大家進入高原前了解專業知識,不要過于緊張和擔心,聽從專業人士的指導,不要獨自出行!



